目前流傳的太極拳學派有楊氏太極及陳氏太極。以下是從太極武藝學術網站搜集節錄的太極拳資料:

王宗岳先生所著的《太極拳論》。可以顯現太極拳是注重以柔克剛,四兩撥千金。柔剛變換乃透過扎實的精密知覺訓練來幻現。頗注重下盤,鬆而後能發勁。練太極拳的人在不同的階段閱讀拳論,每每有不同的體會。


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
「太極者。無極而生。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。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。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走。我順人背謂之粘。動急則急應。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。而理唯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。不能豁然貫通焉。虛領頂勁。氣沉丹田。不偏不倚。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。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。俯之則彌深。進之則愈長。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。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。我獨知人。英雄所向無敵。蓋皆由此而及也。斯技旁門甚多。雖勢有區別。概不外壯欺弱。慢讓快耳。有力打無力。手慢讓手快。是皆先天自然之能。非關學力而有也。察四兩撥千斤之句。顯非力勝。觀耄耋禦眾之形。快何能為。立如秤準。活似車輪。偏沉則隨。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。不能運化者。率皆自為人制。雙重之病未悟耳。欲避此病。須知陰陽。粘即是走。走即是粘。陽不離陰。陰不離陽。陰陽相濟。方為懂勁。懂勁後。愈練愈精。默識揣摩。漸至從心所欲。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。謬之千里。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是為論。」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

以下這段是蘇清標先生詮釋的太極與太極拳的關係,他認為太極拳的操練可以促進身心合一。我很喜歡這原創的闡釋。


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
「太極拳名為太極,一定有個本意存在。太極是陰陽消長的觀念,在陰陽之間產生力量的轉化,陰是往靜的方向凝聚,陽是往動的方向凝聚,靜不是物體的靜,它是往靜的方向昇發,動則是往陽的方向在擴散。那陰陽在我們人體裏怎樣去體驗?怎樣從身體知覺去引動思惟?思惟是比較擴散性的,可是身體的凝聚力所造成的知覺則比較具有內斂的性質,所謂身體知覺去引動思維,就是指神經中樞與精神意志怎樣的結合。太極拳就是訓練我們的神經中樞跟精神活動之間的配合,如果把精神活動代表心、神經中樞代表身來看,那身心間怎樣調控?神經中樞的內知覺如何慢慢調整意志,進而展現出來成為意志行為?這是太極拳之所以名為「太極」,很重要的地方。」。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

接下來他談到心靈與肉體好比君臣,現代人總是心靈操勞多而肉體求安逸不想動,好比君臣角色互換。我想到我們運動通常為的是減肥或維持體力,休閒時間很少鍛鍊身體,比較喜歡看電視、書、上網。日子久了,不知不覺習於疏懶安逸,年紀越大,脾氣越差,越自以為是。此時惟有持續身心修練才能免於被心所役。有時看到一些朋友掙扎於心魔影響及情緒波瀾,而造成個人判斷失當。由有甚之,甚至否認自己,自我放棄。生活中每每有很多誘惑或自我製造的心魔,真的很怕稍一選擇不慎,會跌落山崖粉身碎骨。很高興知道太極拳的修煉可以連結肉體及心靈這說法,這可以大大提高現代人接觸太極拳的動機及意願。 以下請參閱蘇先生高論:



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<
太極拳有句話:「意氣君來骨肉臣」,用君臣的關係來比喻心靈與肉體。這肉體是我們要操控的,我們不能讓它太安逸、太悠閒;可是現在人剛好相反,我們是「意氣臣來骨肉君」,思維太多,不斷地操勞,但是肉體要享受、不想動,骨肉駕馭意氣。我們不斷地求知,可是卻忽略了肉體的存在,肉體放在那裏,讓它太安逸了,就開始產生後遺症,生活緊張、經神壓力等等問題就出來了。。

但是上面的說法,是從基礎肉體耐力訓練上說的,等修煉到一定的程度,肉體已經能負荷我們的需求時,觀念就必須轉變。怎麼說?因為肉體雖然沒有思惟,但是它有「覺」,意氣為君骨肉為臣,一般人的解釋為此,可是等修煉到一定的程度後,我的解釋是讓臣去勞、讓臣去做事,但是君一定要閒,因為閒才可能產生寧靜的空間,才可能看出骨肉負荷的能力。

當然,所謂閒並不是不思惟,但是如果每天思惟太複雜,甚至鑽牛角尖,就必須讓思維閒下來。太極拳為什麼要我們掌握知覺,因為知覺有了,這時臣的勞如有問題,君才能知覺到要去指揮。但是君的閒也不是說讓這個君睡著了,閒是要有寧靜的思惟空間,很悠哉地看到一切面相,才能夠讓身體按照思惟去變化、去運作。

覺也很重要,要能覺必須想得細,要想得細首先君要能閒;所謂看得開不是不要計較,是因想得細所以才看得開,如果想得細看不開就鑽牛角尖,想得細看得開就不執著,因為想很細緻、很明確、很明朗以後,知道一切都在掌握中,它一目了然,就沒有障礙,內心就會覺得那無所謂,所以內心就閒得下來了。

至於細膩的思惟要從覺性裏培養出來,身心之間是互用的關係,不能把它一分為二。我們練太極拳身軀要提得起放得下,要知道輕重,才能懂得提放。所以太極拳要建立一種心境,也就是在你內心裏要有「四得胸懷」的概念。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shel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